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融资租赁税务 > 税务筹划税务筹划
年终结账应关注的财税事项
信源:马靖昊说会计2016-02-09【税务筹划】
人已阅读
【摘要】作为财务人员如何将年终结账这一看似单纯的会计处理问题与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联动起来,是我们财务人员做好年终结账至关重要的环节。站在税务角度来看,企业的收入无外乎分为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则可大体归为可扣除的项目和不可扣除的项目。因此,财务人员在进行年终关账前要特别注意那些在会计要素核算中可能产生的税会差异问题,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确认时点的差异在年终结账前,财务人员应该对企业的各项收入进行盘点,了解是否存在所得税收入确认时点与会计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的业务。2.关注
作为财务人员如何将年终结账这一看似单纯的会计处理问题与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联动起来,是我们财务人员做好年终结账至关重要的环节。
站在税务角度来看,企业的收入无外乎分为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则可大体归为可扣除的项目和不可扣除的项目。因此,财务人员在进行年终关账前要特别注意那些在会计要素核算中可能产生的税会差异问题,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确认时点的差异
在年终结账前,财务人员应该对企业的各项收入进行盘点,了解是否存在所得税收入确认时点与会计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的业务。
2.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视同销售的收入
由于视同销售业务在会计中往往不体现为收入,而仅仅是根据税法的规定作为应税收入申报,所以财务人员在这个问题更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1)纳税申报对于视同销售收入的调整方式;
(2)视同销售收入调整的口径。
3.享受免征与不征所得税的收入
免征与不征税收入是根据税法规定对企业取得特定收入来源的收入予以免征所得税或不予以征收所得税。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企业对于各项经济利益的流入都应予以确认与计量。在企业年终结账时,财务人员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取得的收入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或免征所得税收入的确认条件,是否取得了相关的备查资料等;
(2)要严格区分不征税收入与免征收入的确认条件,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支出尽量独立核算。
4.资产损失的问题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财务人员应在结账前关注会计核算的资产损失是否已经取得了税法要求的相关备查资料;损失是否已经在当期实际入账。
5.资产计提的折旧或摊销问题
会计在对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往往会与税法对于这部分的规定产生暂时性差异,财务人员应注意做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台账,同时要注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可能存在的税会差异,以影响纳税申报的纳税调整金额等。
6.各项费用发票的问题
允许企业税前扣除的合法凭证既包括外部凭证也包括内部凭证,其中外部凭证可以是发票等应税项目凭证也可以是非应税项目凭证(如:社保机构开具的财政票据等)。因此,财务人员在年终结账前应关注:
(1)取得凭证的合法性;
(2)取得凭证的时间特别是企业取得跨年度的费用支出凭证是否符合税前扣除要求;
(3)有税前扣除限额标准的费用是否在扣除限额标准范围内。
7.职工薪酬支出问题
工资薪金是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税前扣除的一个重要项目。财务人员在进行年终结账前应关注:
(1)已经计提的职工薪酬的实际发放进度;
(2)关注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的实际支出情况;
(3)关注各项费用是否取得了合法的扣税凭证和相关备查资料;
(4)非货币性职工福利是否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
年终结账是财务人员每到年底必须进行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这项工作质量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审计的结果,带来不必要的差错更正,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效率,给企业带来税负成本增加的可能和被税务稽查的风险。
上一篇:从美国看房产税何去何从
下一篇:企业处于哪种情形适合进行纳税筹划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税务处理(更新版)
股权转让的形式股权转让是指个人将股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法人的行为。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新政策解读
小型微利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小型微利企业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和计税依据
近日有一新注册的公司询问,他们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办理营业执照时就缴纳印花税1万元,听人说印花税对纳税人来讲是个普遍征收的税种,从办理营业执照开始,到中止经营时的破产清算,只要从事经营活动就要交纳印花税,问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和计税依据是如何规定的。笔者借此机会将现行与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和计税依据有关的政策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借款利息税前扣除的税务处理
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借款利息,不同情况下根据税法规定应做不同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