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程序化之路
李然点评:现在的量化,不要拘泥一家之言,不要判断谁是谁非。只要不是特别不靠谱的,明显胡说的,都可以做为一种观点参考。这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从参与者的分类对当下参与量化研究和实践的人群进行分类,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是不错的。
一、多大程度上用程序化交易,或者说如何处理程序化交易与自己原有交易系统的关系。
我自己接触过的相关交易者,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人,是老期货,之前有过较长时间的非程序化成功盈利的经历,通常是一种基于主观判断的技术流交易系统。在选择尝试程序化之后,试图实现或部分实现自己现有的交易系统,通常由他人帮助实现或改进。程序化对他们的帮助主要是体现在控制自身人性弱点上。指标信号也好,交易模型也好,成为他的一套辅助决策系统,通常都离不开他本人的主观解读,往往停留在手动下单或半自动下单阶段。
在我看来,这种程序化交易是客观交易为皮,主观交易为骨。当然并不是说这就不好;但这好不好,往往还是无法突破他原有的主观交易能力的局限。如果他原来就是一个高超的主观交易者,那么程序化的使用效果一定也是很出色的。如果他原来交易能力一般,那么程序化的使用效果也平平。这是因为,在他对信号进行主观解读和筛选中,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和人性问题。半自动交易天然给了他犯错的机会,而这问题的解决程度,通常都不会和单纯主观交易时相差太多。但程序信号毕竟是客观的,是真正可在不确定性海洋中借到力的,经过长时间练习和磨合,最终效果肯定是改善而非倒退,而且改善程度会逐步增加。
此问题是否能够根本克服?我觉得还是比较难。在交易的执行层面的主观研判,注定会让交易的历史一致性无法实现,回溯测试对这类交易者没有实质意义,顶多是心理意义。也就是说,这类交易系统本质上应该仍归属于主观交易系统,主观交易系统固有的局限性自然会依附于其主观交易的本质,这个问题是“胎里带”的。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们使用的系统,通常并非完全由自己研发,而且老期货的知识结构通常也缺乏研发、测试、改进、信任程序化的必要理论基础,所以程序化永远只是一个工具的角色而不能进入交易系统的核心。
这就好像一个刚刚接触攀岩的人,他可能会时常怀疑绳子、丝锁、这些工具,除非,1、这些工具是他自己打造并进行过测试的,就像一战时期及更早期的登山家和探险家们所做的那样。2、他们在自己信得过的过来人的指导下,选用某个品牌某种型号的工具,并且自己也在亲身体验数次之后。也就是说,要内心真正说服自己像信任自己的手脚一样信任这些工具,是有前提的,是不可能每个交易者能获得这份超越的。
以工具论来看待程序化的交易者,往往会经历如下反复:新理论的好奇和尝试→高期待→失望→放弃或否定。程序化交易模型自己的研发参与程度越低、测试越不充分,信任度就低;但缺乏了解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越容易被他人的宣传、测试的表象所迷惑,将来的预期落差也会越大。所以,这类交易者搞程序化,更像是赶时髦,不用太久就会放弃这个新工具或者改用别的,要么就是对自己的主观判断老一套敝帚自珍起来。最后丢下一句“‘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才是最高境界”之类的话。
这种用程序化使用方式,和看MACD或KDJ交易的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不再用MACD,而是用一个改良的、自定义的指标。他们讲究不同的场合下对指令进行主观筛选和过滤,所以他们最前端的尝试也就仅仅到半自动化而已了。有人估算了一下,目前用半自动程序化交易的资金占总的程序化交易的资金量的90%。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信,不过说这话的人,本人看来也是熟稔于半自动化交易。
那些谈论交易的经典书籍并且深刻理解并贯彻,仍有可能较快成功;或者他们会主动跳过主观摸索阶段而直接走上客观化程序化的道路。在最终存活下来的交易者中,很多人可能就是已经具备成功交易者的一些特质了,而欠缺的那块正好就是客观化交易可以弥补的,这才是天造之合。没必要去先学习怎么用主观交易赚到钱,再学习怎么把自己的系统客观化和程序化。
程序化交易的道路,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智商和情商上的潜质、理论基础、个性、之前的交易系统类型等,都有关。一个真正的程序化交易者,关键是对程序化的信任,而前提是对程序化的理解。我觉着,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免责声明:本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站内提供的部分文章和图片资源或是网上搜集或是由网友提供,若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权益, 敬请来信来电通知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