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业务操作 > 证券公司 金融业务操作证券公司

定向增发怎么获利?实战老手告诉你!

  • 证券公司
  • 2016-02-09

定向增发的本质就是圈钱,但圈钱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所圈的钱到底拿来干什么,才是关键。许多市值管理手法都需要跟定向增发联合使用。因此有必要对定向增发有所了解。

以下是常见的资金使用途径:

1、并购:先定向增发筹资,然后收购某公司。

2、重组:向新主子定向增发股票,从而让新主子成为第一大股东,完成借壳过程。

3、举牌(股权争夺战):大股东通过积极认购定增的份额,甩开与二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保住自己的地位。或者二股东联合一大批马甲参与定增,最终神不知鬼觉地取代大股东地位。

4、整体上市:上市公司A向关联公司B定向增发,B公司以自家100%股权做对价认购A的增发股份,从而A将B吸收合并,完成整体上市。或者,上市子公司A向母公司B定向增发筹资,所得资金用来购买B的资产,然后把资产注入到A,最终完成整体上市。

5、补充流动资金 :纯圈钱行为

6、扩大生产规模或研发新产品

定向增发的分析框架分为四部分:1、定增前对股价的操纵;2、定增公布时对内容的分析;3、方案公布后实施前的护盘行为;4、定增解禁期的股价操纵。下面将前两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Part1:定增前对股价的操纵

在定向增发之前,为了顺利完成增发,大股东要做几件事情:1、找个圈钱的借口;2、忽悠一班人参与定增;3、跟他们谈妥价格,并且私下给予“稳赚不赔”的承诺。而在个过程中,定增价格是核心问题,出于自己利益最大化原则,大股东会把定增价格定在对自己有利的位置。而大股东心目中的定增价格跟当前股价的差额,其实就是套利的空间。(小常识:按规定,上市公司定增价不能低于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所谓基准日有3个,分别是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或发行期首日,而这3个里面上市公司最好控制的是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因此公司一般都会在股价达到预定目标后突然停牌召开董事会,从而达到控制定增价目的。)

情况一:假如大股东打算积极认购,那么大股东当然是希望认购价格越低越好。因此大股东往往会先把股价砸下去,再突然停牌宣布定增。

情况二:假如大股东并不打算认购,那么大股东当然希望定增价格越高越好。遇到这种情况,股价往往会在定增方案公布前就大涨。这种案例实在太多了,大家随便就能出例子,这些高位定增的公司都几乎有个共同特征:大股东没有积极参与认购。

情况三:在定向增发之前,大股东曾经疯狂减持,持股数量已经低到不能再低(再低就会失去控制权)。此时打算推出定增的话,大股东通常会积极认购。这种大股东其实很擅长玩资本运作游戏,他在玩高抛低吸,高位减持低位买回,最后持股比例没减少,但凭空从二级市场赚了几个亿。例如华丽家族,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让人眼花缭乱。

需说明的是,大股东为了稳住投资者,会象征性地认购一丁点,这并不能说明大股东积极参与认购。所谓积极认购,认购数量至少要15%以上,越多越好。最极端的例子是大股东全额认购,其认购价格必然就是该股长期的价格底部。此外大股东认购的方式也很关键,以现金认购最佳,假如以股权或资产做对价,则大打折扣,因为资产价格都是含有水分的。

最后一个问题:普通投资者如何提前获知大股东将要定增?大股东通常会把寻找合适投资者的任务交给券商,而券商也往往会成立集合理财产品专门参与某些定向项目。因此,假如你资金量比较大,往往会有人来问你要不要参与某定增(至少要100万)。假如资金量太小,就只能靠打听小道消息了。

那是不是意味着小散就永远没机会从定增中获利?不是的,就像我上面所举的三个例子,他们公布定增后,股价并没有出现连续封涨停板现象,散户完全有机会跟进。当然有些股票复牌后会连续涨停,那种票没有内幕消息搞不定。

此外,定增事件所带来的获利机会不限于方案公布前后。在实施后、解禁前后都有获利机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继续讲述这些内容。

Part2:定增公布时对内容的分析

在Part1的内容里,主要讲述在定增方案尚未公布时应该怎么做。由于此时信息相当的少,我们无法做详细分析,因此在part1阶段,我们只考虑一个关键性指标:大股东是否打算积极参与?假如参与,则股价先跌后涨;假如不参与,则股价先涨后跌。

当定增的详细方案出来后,我们就拥有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定增的好坏程度。因此除了关注大股东参与力度指标以外,我们还要引入其他的指标来帮助我们筛选过滤。定增方案的详细内容应包括下面的信息:1、增发价;2、参与者背景;3、每个参与者的认购数量;4、融资目的。我们要通过阅读公司公告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几个关键性指标):

关键性指标一:大股东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用现金出资?

在part1已经详细说过这指标,不再累赘。

关键性指标二:有没有牛逼的人参与定增?

牛逼的人包括几类:

1、金融资本大鳄;如“明天系”、“涌金系”。这是最牛逼的,原因是这些“XX系”就是专门在二级市场折腾的高手,一旦此类人参与定增项目,股价必定翻倍。

2、著名的PE机构。例如某几家PE机构的创始人分别是温总理的儿子、江爷爷的孙子、刘云山的儿子。这几家公司的实力已经达到“不予置评”的境界,你懂的。

3、著名的私募。例如徐翔、王亚伟。

4、著名牛散。例如刘芳。他们其实往往是某些机构的马甲账户,并非个人投资者。

上述4类牛逼人物的牛逼程度逐级下降。金融大鳄之所以比著名PE牛,仅仅是因为PE更多是专注一级市场,而金融大鳄专注二级市场,因此站在投资者角度来衡量,抱金融大鳄的大腿更划得来。

除此以外,在挖掘参与者背景时,应特别注意两类公司,一类是突击成立的公司,其特点是成立时间不足1年,并且没有主营收入,通常都是专门为了这次定增而设定的。一类是公司注册地址跟上市公司地址都在同一城市的,通常意味着两者是有关联的。又或者公司注册地址跟实际控制人的家乡相同,通常都是裙带利益者。假如这些公司的认购数额比较大,则可以理解为本次定增是一次利益输送,老板不可能让他们亏钱出局,因此这也算是一个潜在的利好。

关键性指标三:该股的市值大不大?

市值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常关键,这是制约一个股票价格上涨的最大障碍。对于一个市值太大的上市公司,哪怕出一千个大利好,股价的上涨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于一个小市值公司,一个小利好就能把股价翻一倍。逻辑也很容易理解:1、从资金角度来审视,要把工商银行拉涨停,需要几十亿现金,要把小股票拉涨停,只需几千万。2、从业绩角度来审视,大公司的去年营业额是100亿,要想业绩翻倍,今年就得做到200亿,可能吗?小公司去年营业额100万,今年只需做到200万就业绩翻倍,那简直太容易了。3、从市值管理角度,小市值公司还具备壳资源的价值,假如觉得这家公司前途堪忧,大不了就把原有业务全部清理出去,再装进新兴产业,马上就能乌鸡变凤凰了。换了大公司,要把原有业务全部清理出去,把几千员工全部解散,把几十亿的机器厂房变卖,那得付出多大的成本?因此,尽量不要参与市值已经超过100亿的公司的定增行情(仅有少数个股是特例),其对股价的推动力有限。市值在30亿以下的最佳,30-50亿也很不错。

关键性指标四:募投项目是否有想象空间?

这个问题就无法非常笼统的回答了,因为各家公司所募投的项目五花八门,处于不同的行业,很难用统一标准来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有想象空间,你得对该行业相当熟悉才能了解上市公司所募投的项目到底如何。普通投资者由于行业背景知识缺乏,自己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是不可能的,还是直接参考券商的研究报告或者听听业内专业人士的分析就得了。

一般圈钱的借口有下面几种

补充流动资金:这是最没想象空间的说辞。对股价推动力非常弱。但其实所筹资金另有用途(银行是例外,银行确实需要时刻补充资本金),只是事情还在谈判、酝酿中,尚未完全确定,因此大股东故意隐瞒普通投资者而已。那些参与定增的人肯定知道内情,要不然谁会莫名其妙送几个亿给上市公司,原因仅仅是上市公司说了一句:“我钱花光了,需要零花钱。”

扩张已有产品的产能:假如目前设备的开工率低于80%,则说明这家公司纯粹是来骗钱的。对股价的推动力就较弱。

对前期募投的项目追加资金:说白了就是钱都被老板拿去吃喝嫖赌了,导致工程预算超标,需要追加投资。这本身就说明该公司的经营能力很烂,对股价推动力很弱。

与别人合伙成立新公司或收购一家公司:要看新公司的业务范围是不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并且要看新公司的规模跟上市公司规模相比是否足够大,例如一家市值100亿的上市公司,收购了一家市值才1亿的公司,就算这家被收购的公司业务前景广阔,但由于规模太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太小,股价反应就小。

收购同行:这要看该行业处于什么阶段,假如还处于发展前期,市场蛋糕尚未被完全瓜分,还有处女地可开发,则是好事,因为这个阶段是快鱼吃慢鱼阶段,通过收购同行能迅速做大做强。假如行业已经处于成熟期,处女地已经被开发完毕,只能靠抢竞争对手蛋糕份额来生存,则是坏事。收购几家同行后,突然有一天发现,你已经是“独孤求败”,已经完全失去了成长性,一个没有成长性的公司,股价只能随波逐流,跟随大盘漂。

战略投资者:这是最有价值的定增类型,因它另有所图,后面的故事往往会很精彩。如引入新的大股东完成借壳重组、引入牛逼PE机构协助公司做市值管理、引入一致行动人来帮助自己推翻大股东。

简单总结一下:当定增方案公布后,我们要通过四个指标来推测未来股价是涨是跌:1、大股东认购比例;2、其他定增者的真实身份和目的;3、公司的市值规模;4、募投项目前景。

来源:投行业务资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