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界研究员是个伪命题

投资分析 2016-02-09  星期二 张波 富安达投资 912字 私募,研究员

有师弟问我到私募研究员怎么样?在私募干了这些年,个人感觉私募基金界,研究员就是个伪命题。在上周私募基金大会的圆桌论坛上,有记者问到几位大佬,如何加强人才的引进。几位大佬像没有做好准备一样大话连篇,一方面表示人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又语焉不详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在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私募界,即便是台上的大佬私底下也比较熟悉,虽然目前业绩不错,但却无法掩盖团队一团糟,甚至没有团队个人英雄的线下事实。

私募基金人才确实很尴尬。就拿研究员来说,如果研究员的研究不够深,行业人脉不够,不能看到基金经理没有看到的盲点,基金经理能力覆盖研究员时,研究员就没有价值,最终沦为发产品时宣传三折页上的打酱油角色,熊市或震荡市时裁员降薪的首选。道理很简单,和券商研究员有基金分仓收入、研究所有雄厚资本金完全不同的命运。

第二是从券商研究所挖研究员到私募,和以前任性写报告天马行空相比,私募是看结果的。赵晓光老师这两年推荐的股票表现不佳,并不影响大家对其行业深度的评价,甚至转会费越来越高。站在研究的角度,总有人愿意为高屋建瓴的所谓前瞻性和理论买单。同样的还有高善文,私募可没有谁为你的千万年薪付费,没有产出,可能1万元月薪私募都觉得有点亏。

另一个就是从研究所研究员到基金经理成功转型的人很少,连10%可能都不到,私募从研究所挖人失败的概率,仍有可能超过90%,就像泽熙一年也要炒掉好多投奔的明星研究员。

私募对人才的要求比研究所还高,而在熊市和震荡市生存能力又极低,大浪淘沙不到10%,这时候又面临私募本身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水平,最终剩下来有能力操盘做投资、业绩表现不错的,对激励机制不满意的,拉拢两个渠道重开一家私募。所以私募又面临像细胞分裂一样越开越多,新的循环又上演。

其次就是管理水平,大多数私募老板是60后70后甚至有50后的,对于80后或者90后基金经理或研究员这一代崇尚个性和自由的新兴人类,既缺乏了解也缺乏沟通。一个富士康70后的老总讲话,发现90后员工举手也要讲话大为光火。时代变了,管理和思路也要变,于是在目前绝大多数私募管理者实际上都是独行侠,能完成转型的就会成为九鼎,不然再过三五年都会大浪淘沙,私募人才确实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