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机构研究 > 信贷政策 银行机构研究信贷政策

大型银行的发展历程与监管

  • 肖远企
  • 信贷政策
  • 2015-03-04

大型银行一直是银行业金融的主体,在金融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金融稳定的关键。大型银行完成了从行政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到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蜕变,成为公司治理规范、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且已跻身国际大型银行之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大型银行发展历程与成就

大型银行先后经历了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三个阶段。

1978-1994年,农业银行、银行、人民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四大专业银行先后设立。交通银行的设立,则成为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四大专业银行开始商业化。2003-2013年,按照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资本上市“三步走”路线图,大型银行先后完成了由国有独资银行向股权结构多元化上市银行的历史转变。历经35年的发展,大型银行逐步成为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确立。

五家大型银行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了战略发展、风险管理、审计、关联交易、薪酬提名等专门委员会,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建立了市场化的资本补充机制,规范和完善了信息披露,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加强对高管层的履职约束。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大型银行建立了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完备的风险管理框架和制度;建立资本与风险和信贷增长挂钩的科学机制,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等先进管理方法得到应用,内控管理不断加强。积极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将风险计量结果深入应用于贷款审批、定价、绩效考核等日常经营管理,切实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产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风险抵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大幅提高,大型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底的21.4%降至2013年底的1%。二是贷款损失准备充足,拨备覆盖率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末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达290.42%。三是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2002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银行、建设银行四家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27%,按审慎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实际为负数,被部分海外媒体判断为“技术上已经破产”;到2013年底,五家大型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3.15%,按英国《银行家》杂志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银行、建设银行全部入选前10位。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002年底,大型银行税后净利润为负,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到2013年末,大型银行资产总额达65.6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614.2亿元,资产回报率(ROA)约1.33%、资本回报率(ROE)约19.98%;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3年按总资产排名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银行分别位居第1位、第9位、第11位和第14位。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如积极将信贷资源向重点行业、地区倾斜,投向重点建设、低碳产业、民生、三农、小微企业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加大对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二是适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要求,科学确定信贷总量,平稳把握信贷节奏。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满足实体经济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如大型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前提下审慎开展金融创新,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不断改善网点服务,加强业务、产品、渠道、流程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努力用新兴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

综合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一是实行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以来,五家大型银行开始实施外一体化的跨业经营布局,设立了境内15家、境外4家非银行类附属机构,逐步形成以商业银行为核心,覆盖投行、基金、保险、租赁、信托、消费金融的综合化业务平台。二是大型银行国际化程度加深,目前,五大行已在6大洲46个(地区)设立各级机构1273家,五行境外机构资产约1.04万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5.8倍;银行从2011-2013年、工商银行2013年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随着银行业机构数量和资产的不断增多,近年来,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在银行业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大型银行在金融业的核心作用丝毫没有动摇。大型银行始终代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代表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角色,代表银行创新的领先方向,代表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先锋作用,代表银行业发展水平的国际形象。加强大型银行监管,对服务实体经济、维护金融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型银行下一步的发展与监管

2013年,的《中共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发布《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金融体系目标和任务。当前,大型银行在全面深化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形势变化。从看,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银行风险管控难度加大;从国际上看,美欧等地区的经济复苏在可能增加出口的同时,也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二是政策变化。一方面进入全面深化时期,和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将会对银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银行监管的新规则、新标准大量出台且措施趋严,将极大地影响到大型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同时对的监管标准和政策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是金融业态变化。一方面是传统金融领域的新业务产品、新交易结构、新融资渠道等创新不断;另一方面,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迅速崛起,对传统金融带来较大冲击。

对此,大型银行必须按照关于全面深化的总体要求,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创新发展,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一,制定发展战略。一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大型银行要根据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基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偏好程度,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竞争,培育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二要科学制定集团综合化经营战略规划,充分发挥集团内非银行附属机构的协同效应。三要科学统筹制定国际化战略,按照市场的功能互补性、市场竞争性、业务可持续性、环境友好性和风险可控性的“五性”原则科学评估目标市场,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加快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主动适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发展方式,坚决扭转“求大—求全—求同—求快”的惯性思维,更加注重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大力提升银行内在价值创造能力。二要加强资产负债平衡匹配管理,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提高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的流动性管理水平,增强经营模式的适应性。三要加强金融创新,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继续保持对市场的引领作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一要完善大型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治理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运行机制。二要合理定位董事、监事和高管层履职目标,强化勤勉尽职、合规稳健的履职文化,提升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履职水平。三要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科学制定经营计划,强化风险合规和发展转型类指标,防范道德风险,防止违规冒险,防控激励偏差,改变片面追求高盈利、高增长、高份额的“三高”问题,回归银行业经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

第四,提高服务效能。大型银行要认真落实的十八大精神和宏观调控政策,增强宗旨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一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满足“三农”发展和小微企业服务需求。二要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公众教育,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销售行为过程管理,充分揭示业务产品风险。三要规范服务收费,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服务收费制度,坚持质价相符的收费原则,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

第五,筑牢风险防线。一要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管理要覆盖境内外分支机构、子公司、银行和非银行附属机构等在内的“全机构”;覆盖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风险”;覆盖表内外各项资产负债、自营和代理业务在内的“全业务”。二要加强负债质量管理,充分研判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及影子银行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对负债的稳定性、多样性、真实性,与资产的匹配性、成本的适当性以及负债的主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加强负债质量的管理。三要建立健全风险隔离机制,构建机构隔离、业务隔离以及内生型与输入型风险隔离的“三道栅栏”隔离体系,明确内部各机构责任底线,锁定风险责任上限,确保各机构之间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交易;实行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相分离;防止影子银行风险传染到传统银行领域。

第六,加强文化建设。的十八大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对大型银行而言,须在当前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培育形成银行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良好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全体员工对银行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从培养培育合规文化、风险管理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文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实现银行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把大型银行真正办成受人尊敬的国际一流银行。【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