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述创业板的个人投资者

投资分析 2016-02-09  星期二 证券时报网 2803字 创业板

深交所3月12日晚间发布《2014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小编看了这个报告,发现玩创业板的人可不简单,有钱、有学历、能承担风险、还有信息优势。所以,还是找个玩创业板的人作朋友吧。

下面看看这份报告怎样评述创业板的投资者吧:

1、创业板的投资者资金量更大

深交所报告显示,“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77.0万元,非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43.7万元,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更多。”

2、创业板投资者受教育程度更高

报告显示,在调查对象中,“创业板投资者整体受教育程度更高,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的群体比例(76%)较非创业板投资者的这一群体比例(68%)高8个百分点。”

3、创业板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更高

报告显示“总体来看,创业板投资者无论在收益期望还是风险承受能力上,依然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

4、创业板投资者更有信息渠道优势

创业板投资者在信息获取方面使用的渠道要多于非创业板投资者,平均信息来源渠道为3.8种,非创业板投资者为2.9种。

5、创业板投资者换手率更高

报告显示,“创业板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为6.8次/月,非创业板投资者交易频率为6.6次/月。”

看到这样的结论,小编不禁想起了《给“黑五类”平反:关于创业板认识五大误区》一文,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2000点之后创业板走向何方,这很难预测,但现在是反省的时候了,对于创业板,我们真的看懂了吗?我们对创业板的认识存在怎样的误区?误区一:创业板仅是存量资金博弈

对2015年来A股的定性,一种认可度较高的观点是重回存量博弈,因此创业板是玩不了多久的。一般来说,2012年12月-2014年中是存量博弈的结构性牛市,2014年7月后演变为增量资金入市的趋势市,即便2015年初融资监管从严,并没改变此特征。据海通证券研究数据显示:第一,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余额由1.09万亿增长到1.24万亿,持有自由流通市值70%的个人投资者资金仍在入市;第二,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份额在增长,2015年1、2月成立的股票型基金累计规模达到了451亿,这与2014年11、12月高峰期的483亿基本相当;第三,融资余额由1.02万亿增长到1.26万亿。海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荀玉根指出,从大类资产轮动看,固收类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信托等)已经牛了3年多,增量资金进入股市才半年多,货币宽松格局延续,地方债务置换等举措将进一步降低无风险利率水平,股票资产的吸引力仍在提升,资金入市并不会轻易结束,该结论当然也适用于创业板。 误区二:成长股都是小盘

提到市场结构时,很容易说出大盘蓝筹、小盘成长这样的组合分类,提到创业板、TMT第一印象便是小盘股。但时过境迁,真是这样吗?我们再看一组数据,截止2015年3月11日,主板、主板(剔除金融、石油石化)、中小板、创业板流通市值的中值水平分别为61.8亿、60.1亿、43.1亿、29.5亿,自由流通市值的中值水平分别为36.5亿、35.6亿、26.1亿、21.1亿,实际上差异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明显。创业板中已经出现了市值700亿左右的乐视网、500亿左右的东方财富,中小板中的海康威视、比亚迪市值更是超过千亿,而主板中则超过60%的公司市值在100亿以下。行业流通市值排序看,医药已经排名第四,仅次于银行、非银金融、石化,计算机和电子排名中上,建材、钢铁已经靠后。2015年1-2月的融资净买入数据也显示,计算机、传媒均居前,这从侧面说明,增量资金入场买成长股,成长股也有体量。 误区三:创业板涨太快太高了

进入2015年,主板突然刹车了,但却是创业板的好日子。创业板指数从年初1429启动,一路狂飙至2054点。也因此,市场主流机构惊呼市场风格转换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理解,结论可能不同。以2014年7月作为行情的起点,因为那时在利率下行、加速、稳中求进等作用下,增量资金开始入场。2014年7月22日至今,上证综指、上证50、中小板指、创业板指、中证500、中证800涨幅分别为59.9%、61.9%、61.5%、46.7%、56.5%、55.7%、60.6%,其实市场大体上比较均衡。过去几个月的市场结构和节奏,可以理解为轮涨。2014年7月22日至11月21日市场普涨,风格差异并不明显。2014年11月21日降息后至12月底,以金融、地产成为市场主力,上证50涨51%,中小板、创业板基本没涨。2015年初至今,虽然创业板指涨38.3%、上证50跌6.7%,但以2014年7月为起点,二者差异不大。 误区四:机构不喜欢玩创业板

正是由于2015年来创业板上演了一骑绝尘的走势,部分投资者认为市场重演2013年式成长不断溢价的情况出现。但这种认识有可能是刻舟求剑。海通证券称,2012年12月4日十八大结束后习李新政正式确立,市场进入估值结构重建期。2012年12月-14年2月,创业板指与上证50的相对估值由3.42最高拉升至9.33,增长了173%,这是对转型、成长的认可。进入2014年之后,这种变化明显趋缓,因为利率下行使价值股估值也有了新动力。成长溢价的快速提升好比人在12-18岁的发育期,不能期望这个速率一直保持。而且从机构持仓结构看也能印证,由于2014年7月至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涨幅相当,可推测当前机构持仓结构应与2014年二季报相当,即股票型基金重仓股里面中小板 创业板占比45%左右,而2013年1季报时才25%。 误区五:80倍PE魔咒

数据显示,目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了83.41倍,远高于同期的沪市主板市盈率16.53倍和深市中小板市盈率50.71倍。回顾A股历史可以看到,2007年10月末时,沪指在6000附近,个股平均市盈率69.64倍,而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前,市盈率也没有超过80倍PE魔咒。因此才有李大霄给创业板股戴上了“黑五类”的帽子。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尽管创业板市盈率超过了80多倍,但是创业板中市盈率高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大数据、网络游戏、国产软件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目前正处在政策利好下,而随着深港通的即将来临,部分市值大、业绩优的个股将再次迎来发展良机。

有人说进入2000点后,创业板迎来全新时代,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不管后市如何演绎,正如招商证券所指出的那样,在创业板冲破2000点之后,投资者需要有新的操作思路。A股历史上的历次牛市终结原因都是货币政策持续釜底抽薪(2000年以后),或者是直接针对二级市场进行干预(2000年以前,如国有股减持)。从2015年工作报告来看,这两个风险因素现在暂时不需要担忧。并且A股上市公司已经从股票市场“抽水机”转变成了资金的净分配,再考虑到过去几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从完全针对二级市场的配股转变成了针对一二级市场的定向增发,净分配的额度更是大幅提高,这是过去两年存量资金能够走出结构牛市的微观基础,这也许才是市场普遍不悲观的根本原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