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金来源及筹资策略中的融资租赁应用
高校要继续健康发展,必须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学校发展不因资金短缺而受到制约。高校的资金来源形式多样,但成本及风险差异较大。本文通过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分析,明确了各项筹资成本的大小,提供了筹资方式的选择顺序,可供高校筹资参考。
成本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等学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资金不足这个瓶颈的制约。虽然2010 ~ 2012年和省级化解了高校的大部分债务,但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内涵)建设上,其投入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因此,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是高校目前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
(一)高校的收入分类
2014年1月1日起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高等学校的收入进行了大致分类,主要是七项:
1. 财政补助收入。该类收入是指高等学校从上级和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2. 教育事业收入。该类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向学生个人或者单位收取的学费、住宿费、委托培养费、考试考务费、培训费等教育事业收入。
3. 科研事业收入。该类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化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含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
4. 上级补助收入。该类收入是指高等学校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5.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该类收入是指高校附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6. 经营收入。该类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活动之外开展的辅助活动如实验活动和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应税收入。
7. 其他收入。该类收入是指高等学校除以上六项收入以外的其他各项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房屋出租租金收入、捐赠收入、现金盘盈收入、存货盘盈收入、收回已核销应收及预付款项、无法偿付的应付及预收款项等。
(二)高校资金具体来源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收入的分类说明是比较概括性的、原则性的。笔者认为,在进行具体的账务处理时,应按资金的来源渠道进行划分。
1. 基本支出补助。
高校的基本支出补助主要是财政部门按生均拨款标准或基数加增长方式拨付给高校的财政补助。原则上讲,这部分资金是比较平稳的。高校扩张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的生均拨款,生均拨款标准确定之后,高校在校生越多,高校获得的拨款就越多。
2. 项目支出补助即专项拨款。
由于高校的基本支出补助是比较平稳的,因此高校应重点争取项目补助,如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经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费、高校省级教育立项项目研究经费、省部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化解高校债务补助、示范或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资金、高职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专项资金等。这些专项资金的使用,将快速有效地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
3. 教育事业收入。
高校扩张的另外一个动力来自于学校收取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如学费每生每年收取5 000元,住宿费每生每年收取1 000元,则每年可获得收入6 000元/生。但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又必须相应扩大校舍规模和增加师资力量,从而增加基本建设支出和人员支出,因此高校要协调好在校生规模收入与基本建设支出、人员支出的关系,确定规模效益的最佳点。高校还应根据自身优势,特别是专业和行业的优势,配合有关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政策,举办各类成人教育和培训,扩大合作办学和社会培训,增加教学收入。
4.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校办企业的收入是高校筹资来源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要增加校办企业收入,高校的优势虽然在教育上,但可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创办企业,利用各项优惠政策,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5. 盘活学校资产取得的收入。
(1)土地置换收入。进入新世纪即21世纪以来,高校合并及建设新校区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样做的不利是多个校区办学不仅提高了办学成本,而且不利于教学管理,减弱了规模办学的优势。当然,学校规模的扩大,也给学校带来了可观的土地资源。因此,高校可适当盘活老校区土地或合并进来的其他面积较小的校区,进行资产置换,以筹集资金,集中资金和人力办好新校区。
(2)资产出租收入。高校各项资产的使用具有周期性,学校应利用好短期闲置的资产,可考虑暂时出租出借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房屋和运动场所等临时闲置的资产,收入超过出租资产的折旧和维修维护费用之后的结余,即为增加的学校办学收入。
6. 社会投资—BOT形式。
BOT是“build-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转让”。它是指主管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利润回报。特许期届满,该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主管部门。BOT模式下,无须花钱,通过转让权利即可获得一些重大项目的建成并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特许期满后还可以收回项目。投资者在特许期限内相应赚取了利润。BOT已成为许多解决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可运用BOT模式,引入社会闲置资本投资建设高校内部的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和购物商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项目,在投资者经营若干年后收回自己使用,这不仅解决了高校教育经费暂时短缺的矛盾,而且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也降低了高校的筹资风险,可以实现“双赢”。
7. 负债性融资收入。
(1)银行贷款收入。银行贷款可以作为高校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在拨款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是短期内解决高校发展建设所需资金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用于基本建设的固定资金贷款。《教育法》规定“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但在化解高校债务期间风险之后,高校贷款受到严格控制,如某省规定,高校贷款金额超过高校年收入2%的部分必须要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超过10%的还要上报省审批。这项规定,虽然有效地控制了高校负债的增加,但同时也约束了高校的发展。
(2)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对承租人所选定的租赁物件,进行以其融资为目的购买,然后再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将该租赁物件中长期出租给该承租人使用。 融资租赁的主要特征是,由于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只是出租人为了控制承租人偿还租金的风险而采取的一种形式的所有权,因而在合同结束时最终有可能将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因此租赁物件的购买由承租人选择,维修保养也由承租人负责,出租人只提供金融服务。实践中,融资租赁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融资性直接租赁。指由租赁公司购进由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并由承租人取得设备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并承担分期支付固定租金的义务,在租期结束时按合同约定的留购价取得设备的所有权。
二是融资性售后回租赁。指承租人将自有设备的名义所有权转让给租赁公司,同时通过租赁公司签订回租合同,即可取得资金,在租赁期间承担分期支付固定租金的义务,并最终于租赁结束时重新获得设备的所有权。
(3)延期支付工程款。即BT形式(“build-transfer”,意为“建设-转让”),该形式在项目建设期间无须付款,但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必须付款,还包含利息。因此该形式只能在项目建设期间缓解建设方的资金压力,是一项潜在负债,本质是推迟付款时间。项目建设完成后,即面临支付本金和利息的双重压力。
(4)委托贷款形式。委托贷款是指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提供资金,委托商业银行根据自己(即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有少数高校在发展建设初期,采取内部职工集资来取得收入,进行新校区建设,因手续不齐全,有违规集资嫌疑,是不可取的,应考虑委托贷款形式进行筹资。
8. 高校其他收入。目前,人们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新的融资形式,如,证券化筹资、股份制经营、发行教育债券、发行教育彩票、效益好的校办企业上市、组建教育产业集团、成立教育投资基金等。
二、高等学校的筹资策略
虽然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独立法人的资格,但受到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习惯于包办高校的事务,管理上往往统得过死,行政化倾向非常明显,不利于高校独立自主地发展和参与市场化运营,从而导致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的特色和活力。
高校要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就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不能等、靠、要,应积极想办法,努力增强有经营能力部门的造血功能。当然,要获得资金的使用权,是有代价的,筹资成本是使用资金资源付出的必要代价。
筹资是需要成本的,在筹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成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而要降低成本和风险,就应在筹资方式渠道、规模额度、结构比例、时间时机和使用期限上进行综合考虑,求得最佳筹资组合。
高校筹资方式的效率系数从高到低、风险系数从低到高,依次是:公共财政拨款、成本分担收费、学校创收、社会捐赠、金融机构融资和其他社会融资。
根据以上分析,高校筹资方式的择优选择顺序如下:
1. 争取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高校应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在校生规模,以获得更多的生均拨款;同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争取更多的专项建设资金。
由于财政补助和上级补助这部分收入是和无偿拨给的,可以说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是高校首先要选择和积极争取的资金,确保财政性拨款在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中的主导地位。
2. 确保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高校收取学费牵动着千万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从1996年开始,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收费政策归纳起来是三条:一是学校收费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收费调整要严格履行程序;三是收费标准多年保持稳定。2007年,国务院规定五年内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保持稳定。
2012年全国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总投入中财政性经费占比为68%,学费收入占比为17%,此时关于稳定学校收费标准的政策到期,部分省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启动了学校收费标准调整工作。2014年各高校收费的总体情况是:已调整收费标准的省份不到三分之一,学费涨幅多在20% ~ 35%之间,总体上严格履行了规定程序。用“收费与家庭户均收入比”来看,全国目前的收费水平基本在城乡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
因此高校应根据本省政策和当地居民收入情况,在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以期获得更多的事业收入。
3. 力争科研事业收入。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化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以取得更多的科研收入。
4. 增加附属单位承包经营收入和上缴收入。这主要应办好校办企业和附属单位的劳务。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创办企业,利用各项优惠政策,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以获得更多收入。
5. 积极争取校友及社会捐赠。高校要重视校友资源,加强校友联系,加深校友感情,扩大学校社会知名度,争取校友和社会更多的捐助,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不断更新校友通讯录,让校友特别是知名校友方便与学校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学校发展和捐赠事迹,设立校友基金等。高校更要从现在做起,真正关心爱护在校生,让他们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真正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学生才会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才会反哺母校。
校友及社会捐赠收入也是高校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
6. 争取银行贷款。向国有银行贷款仍然是高校化解短期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的最有效的途径,的货币政策、贷款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利率走势都会直接影响到贷款的成本。
据统计,高校的银行贷款成本(包括利息、中间手续费、担保费等)分别是:知名高校5.42%,普通本科高校6.9%,专科高校11.43%。
7. 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高校在银行贷款受限的情况下,应考虑融资租赁。特别是融资性售后回租赁形式。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仪器设备等资产,可以以这些自有的设备的名义所有权转让给租赁公司,以获得办学资金。
影响融资租赁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贷款基准利率、租赁风险质押金(或称保证金)、租赁资产管理费(或称手续费)和租赁物件留购价格。
融资租赁只能是银行贷款之外的一种补充选择,因为融资租赁成本一般在10%以上,高于银行贷款成本,之所以选择这种融资方式,是其优点手续简便,资金到位快,学校使用起来较方便。
8. 组织BOT项目。BOT形式的成本概念比较复杂,可以把它理解为因高校缺乏资金而由社会资金承担项目所获得的收益。BOT项目的投资方一定是有投资收益的,否则不会投资,而高校如果有足够的资金也不会采取BOT形式让外方承担项目而收益。如果高校能从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建设,则无须采用BOT形式。
【注】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XJG-12-33-1)之阶段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平.高校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途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 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就学校收费调整答记者问,[EB/OL],教育部要闻,2014-08-21
3. 赵善庆.降低高校融资成本的途径探讨.财会月刊,2013;4
免责声明:本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