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页 > 金融市场交易 > 并购重组

红与黑:关于蓝色光标高速并购的评论

發佈時間:2016-02-09 撰文:第二阿累点击:

黑篇:《蓝标高速并购之路,偏离航道15°》

其实,这不是一篇黑蓝标的文……

把视角放在全球,营销公司之间的收购正在经历高发期;在这场全球大营销公司“吃豆豆”的游戏中,蓝标的并购故事从规模和影响力并不是那么大,但在资本操作不那么活跃的本土公关行业的大背景下,近期入股英国公关集团Huntsworth的本土传播集团蓝色光标倒让它成了业界的焦点。

从上市之后,立志成为“WPP”的蓝标就走上了收购之路,并且在资本市场收获了足够的关注和认可。但舆论似乎没有接受公关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所以对于蓝标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争议一直都存在并且时不时的被翻出了炒炒。

蓝标把并购作为高速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收购的整体策略上,却有偏离航道的嫌疑;据悉,蓝标在IPO前后曾经向同等量级的本土公关公关20强里的多家提出并购和合并的邀约,结果都未有进展,随后蓝标开始了在广告领域的快速并购(具体可参见蓝标之前的相关新闻)

对于蓝标“偏离航道”的评价,一是因为并购对蓝边的主营业务没有实质帮助(本土公关公司10强近年一直没拉开距离),二是在并购过程中蓝标资深团队的变化以及“以人为本”这个广告公关产业的独特性带来的风险。

在做大还是做强的摇摆中,蓝标的选择是先做大…而相对比以WPP为首的五大营销集团的并购之路,蓝标的扩张之路在资本市场上声誉大于业内——在很多从业者眼里,整个媒介市场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刻,蓝标这搜高速并购快艇,偏离航道15°。

来说说蓝标试图成为WPP的桎梏吧,其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聊聊:

1、 团队的“可复制性差“是蓝标变强的最大挑战

据了解,蓝标上市后,核心成员走了一大批….理论上来说,上市之后的蓝标的团队应该更稳定,因为有资本给团队带去利益,但实际上在上市前后无论蓝标高层和基层的团队都发生了不算小的变动。

随着蓝标的IPO成功,拥有“公众公司“形象的蓝标在寻找客户层面有了相当大的优势,但过去很多年里形成的新人培养机制却需要面对很强的挑战。

作为最重视人的行业,扩张中的蓝标和它的客户都要忍受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带来的挑战——而这,也是不时有媒体人在微博对蓝标有抱怨的常见理由。

公关领域,北京蓝标的整体水准就比广州和上海要高,这点在和上海蓝标以及广州蓝标在比稿中遇到就会有直接的观感。

2、当前的“并购战略”难以支撑蓝标的“跃迁式”发展。

在研究WPP集团的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是1987年5.66亿美元恶意收购智威汤逊和1989年8.64亿美元强行收购奥美—要知道,那时候奥美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还是广告界如日中天的大师;借此,WPP成为近30年来全球最强大的市场传播集团和收购机器。

对比WPP,虽然蓝标也收购今久广告、SNK、美光、新加坡金融公关以及入股Huntsworth… 但客观来说,这虽然使得蓝标集团的营收和规模看起来有很大的增长,但没有使得蓝标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发生太大的变化。

3、 大蓝标和小蓝标的利益冲突有加剧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蓝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小蓝标”,也就是北京蓝标,小蓝标专注于PR领域,在这一领域拥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而广告业务,虽然可以形成营销矩阵,但在4A公司面前,蓝标很难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蓝标如果想成为WPP,必须要有类似于wpp收购智威汤逊和奥美的收购出现——嗯,也就是蓝标应该在对公关公司的并购中有所表现,目标应该是本土公关公司20强,这才有可能使得蓝标真正的成为公关领域的翘楚。

4、 PR行业的局限性。

在传播行业整体的现状下,PR仍然处于“草莽期”,从业务模式和业务能力看,并没有真的拉开距离——领先的本土PR公司,还诸多在市场中顽强成长的中小PR公司,似乎都有各自的特色。

综上,我的观点很明了,结局就不写了,给大家一点思考。

PS:这真不是黑文

红篇:《总结蓝标的过往成功之道并预测其是否能成为“亚洲第一公关公司”》

看到阿累写了一篇关于蓝标的文章,俺又有了不同的观点(性原则,对待事物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不错,在之前一篇文章中笔者就已经提到,蓝标是优秀的公关公司,但还没有成为NO.1,虽然通过收购,其业绩增长很快……但和蓝标规模类似的公司也有不止三五家,不说其他,只说和蓝标比邻而居的灵思传播机构,虽然没有上市也没啥收购,但也有千人左右的团队,想必也不会差太多。

然而,蓝标能够做到现在的规模,也有其独到之处,值得业界关注。

作为第一家上市的公关公司,市值百亿,蓝色光标在商业上的成功有目共睹,如果解读蓝标过往的成功,简单可以总结几点:

1、目标客户群专注

在过去十几年里,蓝标专注IT领域,并且借IT进入汽车、医药、快消等行业,构建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业务模式。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在垂直领域扩散大行业,蓝标是算得上一号“人物”。

2、团队相对优秀

蓝标的核心团队相对稳定,尤其是领导层和中间力量(不包括套现数亿的大股东高鹏),多数都是蓝标从业超过5年以上,而蓝标的领导层也多数陪伴蓝标成长起来的。

同时,蓝标的基层团队也很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校园招聘,使得蓝标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大公司”的气场;

和核心客户联想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链条,通过服务联想构建了布局全国的分区体系。

3、策略正确

在资本策略上,蓝标走IPO路子,可以说完全正确。作为行业中第一个吃IPO螃蟹的公司,让他从品牌、知名度、口碑、客户、资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据数据显示,从2010年3月5日起至2013年4月26日,蓝标股票上涨23.17,涨幅高达173.82

%,市值更是高达到144.8亿元。

4、巨大的利益冲击,使得IPO成功之后选择了“独大”策略,蓝标开始肆虐收购。

目前来看,独大形象已经慢慢具备雏形。或许有人会说,在“人本位”的文化创意产品,还是太缺少并购和收购的案例有迹可循了,但是不管如何,这个行业总要有开拓者前进、创造路子,虽然前景的路子无法肯定成功,至少给了后公司有个参考的对象。

4、在模式策略上,最近这几天大家多提到的诸如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影响蓝标这类公司的发展。

但笔者不这么认为——面对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蓝标这类大PR公司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出现,网罗人才和跟进商业模式,这在论坛、博客、微博乃至微信时代都已经被验证;而诸如微电影乃至娱乐和文化产业和PR的结合,也早就成为公关公司的重要产品成为服务内容的可选择项。

与此,蓝标这类公司本身就站在公关、广告市场的敏感地带,一有新媒介或者有有新的营销模式,内部某团队以及领某领导会第一时间分析、研究,然后针对自己做出可行性的布局,这在行业里已经算不得什么秘密了。

所以,不管是资本策略也好,模式策略也罢,蓝标都算是精确无比,准确无误。

总结:专注和团队是蓝标能够优秀的必备品,策略则是发展的强行针,最终造成了这么一家有意思的公司,但亚洲第一~个人看好来自非洲的阿依布拉土鳖公司~。

补充一句:如果让我“黑”蓝标,那么第一句话肯定是“我熟悉的20个蓝标人里,有15个已经离开了这家上市公关公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