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和政策调整

日期:2015-04-29 点击:

十八大之后,金融体制步伐加快,开始驶入“快车道”

●2013年5月初,国务院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操作方案的设想后,“资本项下”放开搞活、有序管理成为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实质性加快。 

●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引领金融进入深水区。 

●7月19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通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年中宣布放宽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后,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7月底,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决定自2013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服务贸易外汇管理。 

●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举对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盘活货币存量意义重大。 

●9月6日,时隔18年后重启国债期货交易,意味着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加速金融的重要一环。 

●9月18日起,转融券业务试点范围扩大,试点证券公司由原有的11家增加至30家,标的证券数量由原有的87只股票增加至287只股票。 

●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其中,试验区内有关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的安排,意味着金融开始进入深度试验。 

●10月8日,开始实施的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加快了企业并购重组的效率。 

●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进一步夯实了利率市场化步伐。 

金融,正在逐步驶向深水区:

从1979年开始构建基本金融体系,到1994年以来市场化提速,再到2002年至今10年间,国有金融机构的逐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起步。在开放以来35年的进程中,金融成就显著。不再像在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的只是“会计”与“出纳”的角色,现代金融业既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又较好地抵挡了金融危机的侵袭。 

放眼未来,金融的目标就是要成为提振信心、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和助推器。但总体而言,当前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所担当的现代经济命脉的角色仍存在不小差距,金融业仍是经济发展的短板。 

近一个时期,在实体经济发展步履蹒跚之时,金融业却一花独放。这一方面得益于金融业不断的开拓创新,但更重要的原因或在于,目前金融业的运作思路似乎有更多把自己当作一个盈利主体而非中介服务的倾向。 

作为金融中介,其主要职能是为投资人与有融资需求的实体企业搭桥牵线。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投资人把资金投向最有成长性的企业,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当金融机构成为盈利主体以后,资源的优化配置便无法实现,更易给经济运行带来扭曲。应该看到,若脱离开实体经济的扎实稳定发展,短期之间,金融业或许可以出现“繁荣”,但“繁荣”也易成为无源之水。 

放眼未来,金融的首要任务便是正本清源,明确服务实体经济乃金融之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只要将资金投向实体即可。在当前国际金融风险隐现、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金融不是为而,而应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需要,服从于的大战略大目标,改善金融的管理和服务,提高金融自身防范风险和抵御、抗击风险的能力,金融肩负的重要使命还应包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效率。【完】

关注公众号

租赁视界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业界、市场资讯及产品资讯,是产业资讯及租赁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本站观点。 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属于其合法持有人。 本站所载文章系出于非营利、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图文推荐

最新图文

猜你喜欢

榜单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