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互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融与互联网 > 金融互联

金融互联

你的本金还好吗?--从泛亚崩盘浅析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2016-02-09金融互联
随着2015年9月21日下午证监会门口的聚集事件的发生,持续数月的泛亚兑付危机终于发酵到了顶点。与此同时,各类对泛亚模式的解读也开始频繁见诸报端。时至今日,泛亚模式的本质已基本曝光于大众,对其诟病也主要可归结

随着2015年9月21日下午证监会门口的聚集事件的发生,持续数月的泛亚兑付危机终于发酵到了顶点。与此同时,各类对泛亚模式的解读也开始频繁见诸报端。时至今日,泛亚模式的本质已基本曝光于大众,对其诟病也主要可归结于如下几点:其一,泛亚的货物定价实际由其自行控制,脱离市场真实价格而无法为市场所接收;其二,泛亚投资人的本息回收并非通过货物交割而是靠后续投资人的追加投资而实现;其三,泛亚要求其仅仅维持其运作模式也须投资人的规模呈几何级上升,风险的扩张极其迅速。简而言之,泛亚玩的是一个以互联网金融和贵金属现货交易之结合为幌子的“圈钱术”,所以业界也戏言,投资人赚了泛亚的“利息”,而泛亚赚了投资人的“本金”。

以事后的角度和专业的眼光来看,泛亚空有高收益率承诺,而其本身缺乏足够的造血能力,一旦遇外部资金链断裂,轰然倒塌的结局是必然的。可惜的是,在事态恶化前,泛亚通过互联网金融这层面纱,极大地掩盖了其运作上的缺陷,更使数以万计的人深陷其中。以笔者之见,这也恰恰体现了现今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中最大的风险所在。

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实现金融脱媒,即在传统的间接投资渠道之外,通过互联网嫁接的方式使普通投资者得以直接与最终资金使用者进行交易。因此,在理想状态下,互联网金融将使得投资者得以找到摆脱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传统中间商的投资渠道,大大降低投资的中间成本。然而,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脱媒并非是一个无风险转化的过程;相反,受金融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伴随国内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的,也是一个风险快速积聚的过程。

一方面,在产品准入、发行方式等制度性规范缺失的大背景下,国内互联网金融平台充斥着大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投资产品。此类投资产品在传统金融市场上可能根本无人问津,可能是平台直接或间接自融的产品,甚至可能存在虚假成分,但是通过互联网的宣传、通过“某某宝”的包装,却可以快速完成销售,从而将传统金融渠道不会触及的风险通过互联网的通道予以扩散。以泛亚发行的“日金宝”为例,其承诺年化收益率可达12%以上,且宣传可以实现收益日结、每天到账。虽然其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硬伤”,但是通过互联网上的“巧妙”措辞,通过灵活度上等同于货币基金、收益上又几倍于后者的表象,能让投资者趋之若鹜也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基于迅速扩张的愿景,绝大部分的国内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以互联网的思维而非金融的思维在运作,也因此,投资者适格性多不在平台的考虑范围内。实际上,更多的互联网平台就是利用了其产品小额、易得的特征吸引了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参与投资。在传统金融投资模式下,虽然中间渠道的管理能力各不相同,但其毕竟能够从机构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人进行投资产品的筛选和预判,而对合格投资者等的相关立法也从监管角度对中小投资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中,中小投资者直面海量产品,对于其中的一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其本身的审慎性、专业性和风险识别能力极有可能无法与平台提供的产品相匹配,进而导致无形中背负了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风险。还是以泛亚的日金宝为例,泛亚为其设定的最低购买金额为1000元,远远低于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入门标准,其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大规模到来是必然;而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事物,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阵痛也很难避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还是应该留意和防止波澜壮阔下的暗流涌动。否则,更多、更大的“泛亚”还会出现。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在看到互联网金融高收益和便利性的同时,更应关注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切莫让得了“利息”而损失“本金”的悲剧重演。最后,也建议此文的读者们再回头审视一下,你是否购买了互联网金融产品?你买了什么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你的本金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