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点

[复制链接]
2474 1
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点

再贴现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

公开市场政策

1 个评论

租赁视界 实名认证  官方号  2019-4-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称为“三大法宝”的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一般性政策工具。除此之外,各国中央银行还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也不例外,尽管我国中央银行更多地采用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和特殊体制的有别于三大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信贷计划及限额管理,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特殊存款帐户等政策工具,但这些工具都是以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为前提,并在它们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那么,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又有何特点,它在我国的运用情况又怎样呢?

一、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一)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共性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从产生开始,就广为各国中央银行所接受,并且长久不衰,成为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共性主要表现为:

1.他们都是属于“量”的控制。主要是对信用总量的调节,以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数量和资金成本,从而调控整个宏观经济。

2.他们都不能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用途以及不同信用方式的资金利率。因为他们都是从量上进行调控,而不是去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方式。这就有两种结果,一是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来说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自我经营、自我发展,减少了外因的干预,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经营机制。二是从国家和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来说则仍然显得不够充分。

3.三者调控的时效短,且都能迅速实现货币政策的要求。中央银行无论是将再贴现率或存款准备金率调高或降低,或是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都能在短时间内对全社会市场货币供应量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较大依赖性的国家,如我国,其作用更大,时效更短。即当国家将采取紧缩或松动的货币政策,只需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就能立竿见影,迅速实现货币政策的要求,达到紧缩银根或松动银根的目的。

(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成为中央银行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而且三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控,实现了中央银行全方位的金融宏观调控。

1.三者的内涵不同

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它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的再贴现政策,这又包括两种:其一为“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时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的需求,收紧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其二为“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时期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降低贴现成本,放松银根。另一类是短期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订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一般来说,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求,后者则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第二,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只能是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资产不能充作存款准备金。第三,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行为。根据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差异,它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公开市场政策。所谓广义的公开市场政策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量有限,因此,中央银行除了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外,还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证券,银行承兑汇票等。而狭义的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主要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

2.三者调控的着力点不同

再贴现政策工具调控的着力点在于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它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及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另外通过对规定的票据办理再贴现来影响资金的投向,反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如我国在“五行业”、“四品种”开办再贴现业务,一方面反映国家对农业和基础工业所采取的是扶持、倾斜、鼓励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对这些产业、行业或部门的资金投入,来引导资金的投向,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缓解我国落后产业、“瓶颈”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差距日益拉大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吸收居民存款后,一旦将其贷放出去,这些贷款或者被借款人存入银行备用或由于支付货款被销售者存入银行,这就会形成和贷款额大体相等的存款,即居民存款的“派生存款”。通过无数次的“派生存款”,商业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因此,如果不采取一种限制商业银行过度扩张信用的办法,将会引起经济的盲目增长。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因此,其调控的着力点在于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的能力,保障银行体系的正常营运。

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具有使货币总量数倍扩张和收缩的能力,故也被称为高能货币。公开市场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投入或收回基础货币,有效地扩张或收缩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因此,其调控的着力点在于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控制,来影响市场货币总量。

3.三者调控的力度不同

尽管三者都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但由于其着力点不同,调控的力度也就存在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由于是直接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进行控制,而商业银行又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它自身通常不会保持有太多的超额准备金,即使中央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很小的幅度,都会直接影响其可用资金的总量,并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因此,其调控的力度不仅猛烈,时效短,而且影响面大,受到的阻力小。相比之下,现贴现政策工具和公开市场政策工具是通过影响市场货币利率来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因此,无论是在货币政策措施的猛烈程度,政策效应的时间差,还是政策发生影响的范围和政策所受阻力的大小等方面,其调控的力度都较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弱小。

4.调控的方式和所受局限性不同

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和公开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市场货币供应量变动情况主动调整准备金率和买卖有价证券。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由于贴现的对象是商业银行,其是否愿意贴现或贴现多少,都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周期及自身的发展规划来决定,因此,它属于被动的调控方式。从局限性来说,三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限制。如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两者都缺乏弹性,对其经常调整,通常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如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政策工具虽然具有较为灵活的操作弹性,可以随时从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但它同样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比如,受商业周期的影响,在经济萧条时期,尽管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扩张信用,促使利率下降,但信用需求并不会随利率下降而增长。因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借款风险增大,借款人一般不愿借款。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期,尽管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以提高利率,削弱信用基础,但商业银行信贷需求并不一定按利率上升的幅度减少。

5.对利率结构的影响不同

再贴现政策工具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都只能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控,却不能影响利率结构。但公开市场政策工具不仅能影响利率水平,而且还能影响利率结构。如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进1000万元的政府长期公债,同时卖出1000万元的短期国库券,这时货币供应总量不变,但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长期借贷和短期借贷利率结构的调整。

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运用

人民银行于1984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便先后使用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金融系统进行宏观调控。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限制,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没有真正建立等因素的制约,使三大工具固有的宏观调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且在运用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使用

我国中央银行于1984年起就开始运用准备金政策工具来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改进,使之在保持金融机构的清偿力,控制和调节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信贷规模,增强人民银行的资金实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就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本身而言,因其缴存比率单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对各类或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不一致。特别是在我国,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使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在调控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为此,每年人大议案就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提出很多修改意见,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要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使这些地区能有更多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

2.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抵消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即在实行存款准备金的同时,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有大量的贷款。

3.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和一些城市信用社把存款准备金上缴到自己的开户银行,而专业银行只按自身的存款余额计提准备金,实际上是占用了一部分准备金。这就出现了专业银行充当了它们的中央银行的现象。

(二)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对市场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这就需要有发挥其作用的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主要包括:1.整体经济相对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居民手持现金较多。2.市场经济成分较高或是开放的、发达的准市场经济体制。3.金融市场机制较完善,金融市场上有较齐全的证券种类和一定数量规模的证券。4.信用制度相对发达,要有普遍使用支票等票据的习惯。所有这些环境在我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不具备,只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手持现金增多,金融观念加强,急需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对有价证券的品种和数量的需求加大,特别是国库券的销售,过去那种摊派发行变成了现在的炙手可热的行销货,金融市场也逐步发展繁荣,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才得以发展。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成立了公开市场操作室,主要执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虽然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协助政府公债的发行与管理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规模小,难以充分发挥其宏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我国再贴现是经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试点后,于1989年4月开始正式在全国推行。但多年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较落后,商品交易票据化未普及,可供贴现的真实票据少等多种原因,使我国的再贴现业务不仅规模小,而且再贴现政策的宏观调控的力度小,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政策。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虽说更适合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国情,但它在宏观调控作用上与再贴现政策仍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对信贷资金需求的抑制效力上仍不十分显著;二是在信贷资金管理和供应上仍未能脱离企业靠专业银行,专业银行靠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制状态。所以,尽快恢复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的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金供给“大锅饭”现象,是摆在金融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势之所然。中央银行在“五行业”、“四品种”开办再贴现业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人民银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的重大举措。它的开展和推广,将会使我国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更为完善,更成体系,调控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将促使我国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总之,只要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各自的区别上发挥其特点,在共性上协调动作,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就更加完整,更加有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禁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研究报告

更多

社区同学

更多

客服中心

Admin@tjrzzl.com 周一至周日 10:00-22:0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加入QQ群组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运营理念
注册说明
获取硬币
服务说明
社区规范
免责声明
账户安全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