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行业的新世代:从规模为王到配置取胜

[复制链接]
6787 0
观察者言:资产管理行业野蛮增长的时期已经落幕,通道业务已经式微,行业即将开始升级重构。监管部门先后出台政策限制监管套利和过高杠杆,资产管理行业正在重归资产管理的内核,机构对各类指数型ETF的需求将有很大提升。
财新专栏作家 石磊/文
在过去五年中, 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扩张速度持续保持在50%以上,在2015年底达到了90万亿元(部分重复计算)。信托、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私募各类机构先后登场,攻城拔寨,规模为王。然而,当前市场环境与监管变化都在推动这个行业即将进入下一个世代,现有资产管理模式将会被重塑,现有的资产管理行业格局会被重构。
资产管理行业在发展初期之所以规模为王,在于生息资产收益率普遍较高,资产容易上规模,只要能吸引来资金,就能获得丰厚利差。所以,行业拼抢募资能力,用较高的预期收益吸引资金,用信用度高的牌照和隐形刚兑来吸引资金,用丰厚的提成来刺激渠道,规模快速增长几乎成为资产管理机构的第一目标。
与此同时,当时的监管部门也在抢地盘,所以才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通道。如果碰上某一监管部门来查风险,那就套上更多的结构,这种对监管的“解构”,用一种监管来对付另外一种监管,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的监管套利模式。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资产端收益率快速下行,资金端的客户却被以往高预期收益惯坏了。一方面纯粹的净值型产品客户接受度低,一方面预期收益下调速度又很慢,这意味着资产管理机构如果想维持规模,就必须接受这种近似刚兑的高息负债。
在这样的博弈格局中,先采取保守策略的机构可能先被淘汰出局;而规模的下降会带来问题的更多暴露,所以规模较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被迫会接受较高的资金成本,规模将成为一种拖累;资产管理规模较小的机构却相对灵活,可以根据资产市场的机会灵活制定募资规划。
面对资金成本高企,固定收益类资产不是规模不足,就是利率倒挂,其他类资产的波动性都明显增加。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原有的投决会管理模式是在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内,每笔业务都能赚取相应利差,这种模式适合固定收益类业务,但显然无法适应高波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
新的市场环境要求银行理财管理模式从“投决会”模式向“资产配置委员会”模式过渡。资产配置就像两军对垒时的排兵布阵,并不要求每个将士在拼杀中都取胜,只要全局达到目标即可,这是一种全局策略,而不再是局部策略的简单加和。
根据成熟市场的经验,资产管理整体业绩的70%-90%都是由资产配置决定的。对于动辄管理上万亿元资产的银行理财来说,未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管理,对于某个子类别市场的投资,委托给外部投顾即可。而资产配置主导的资产管理机构对各类指数型ETF的需求也将有很大提升。
7月份以来,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都陆续出台了对资产管理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指导,主要限制了监管套利和过高的杠杆,资产管理行业正在重归资产管理的内核。■
作者为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执行总经理
有志和有钱者事竟成<諺>志さえあれば必ず成功す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禁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研究报告

更多

社区同学

更多

客服中心

Admin@tjrzzl.com 周一至周日 10:00-22:0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加入QQ群组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运营理念
注册说明
获取硬币
服务说明
社区规范
免责声明
账户安全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