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大全解析
关键词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

在市场化条件下,开展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是拓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高效渠道。随着未来市场透明度的提高、流程的规范,市场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的核心地位将越加牢固,但这还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

证券化的资产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既可以是优良资产,也可以是不良资产,或二者的混合。通过一系列增级、担保等措施后发行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已具有相当高的信用等级,不再是不良资产,对投资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通过对基础资产的筛选和组合,资产池可以达到证券化对稳定现金流的要求

所谓不良资产的总体质量较差,本质上是指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差。但是根据大数定律,这些资产作为一个整体却具有一定稳定的价值,即有一定的安全性;具有一定水平的收益率。虽然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不良资产具有稳定的本金和利息回收率。这正是不良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处置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一个资产池,即由一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产集合体。虽然单笔资产的质量是整个资产池质量的基础,但是整个资产池的质量不是单个资产质量的简单相加。单笔不良资产不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并不意味着不良资产与证券化无缘。可以通过对单笔贷款进行分析、审核,预测回收率和回收期限,然后根据回收率对资产进行折扣,把打折后的、具有相近的回收期限的贷款汇集在一起形成资产池,资产池的价值和回收期限也就相对确定。

2、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有着潜在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决定着一种产品的生命力。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品种,只要设计合理,其信用度、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均较好,应该有着比较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首先,由于资产支持证券利率高于国债、银行存款,而其风险又低于股票等,如果政策允许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社保基金、人寿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及其他投资基金持有人等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这部分购买力是巨大的。

其次,与其他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相比,证券化对于投资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由于不良资产的本金和利息,只能部分收回,回收率和回收期限很不稳定,投资者购买单笔资产的风险很大。证券化通过把若干资产进行有机组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的风险。某笔资产损失的增大,将被其他资产的回收所弥补。

而且,在资产证券化中,通过采取信用增级的手段,可以使整个资产池的信用级别高于单个资产的简单平均。加之资产证券化中,信用评级、证券发行等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执行,中介机构间接为资产池的信用级别、运行提供了资信证明,在特殊目标机构与投资者之间建立起了一道相互了解的桥梁,因而更容易博得投资者的青睐。

有效处置的途径包括法律诉讼、债务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引进国际资本参与处置以及批量打包处置,批量打包处置是一个热点,也有很多的不足和缺陷,最近也在探讨如何更好地通过市场化里进行批量处置打包,也给银监会提供了一些建议。

资产证券化是北金所目前正在和有些商业银行正在探讨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北金所在各种处置方式中,我们都参与其中得到了很好的经验,业务板块一个是全业务内处置,第二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做一些非标准化的商业合资,第三目前成为债券发行的可交易平台。北金所有很多的优势,包括首都优势、投资人优势、团队的优势等等,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用好这个平台。大家如果需要,有一些创新的流程,包括在不良处置创新上做了一个担保类前置稳妥交易,这个得到了很好的实效,得到了监管和市场主体的支持。

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影响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已经从认可度零容忍颠覆性地变为直面2%左右不良率的现实。经济新常态改变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演变态势与阶段特征。

区别于历史上的不良资产,现实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新常态特征突出,其多是在商业银行自主决策环境下形成,并且随着经济质态的变化具备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新形势下,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除了通过核销、打包出售等传统手段外,更多的是要依靠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化解。

事实上,不良资产证券化国际上早有先例,将不良资产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出售给债权人,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现金流,为债权人通过直接融资谋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回报。然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金融生态圈与国外又有所不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研究课题。

处理不良资产手段和方式受约束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可在金融市场上可出售和流通证券的过程;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不以资产优良为前提,而是以不良资产卖方与投资者实现利益平衡为前提。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AMC)购买银行的不良债权,进行债务重组、超额担保以及债转股等手段,发行以未来收益为支持的证券,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实现手段上,不良资产证券化(NPAS)概括为将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流的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理,具体包括不良贷款(NPL)、准履约贷款(SPL)、重组贷款、不良债券和抵债资产的证券化。

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绝对规模庞大、成因复杂、危害性也高,处理不良资产手段和方式受多种因素约束,利用证券化方式化解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必要且可行。因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特性强,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以信用增级的方式与国际资本市场高效接轨,开辟了外资利用的新渠道。在对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的研究中可得出资产证券化作为结构融资手段,在提高资产流动性、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是金融危机时期高效化解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是降低金融运行风险的理性选择。

不良资产危及商业银行生命底线

资产的真实价值决定未来经济利益,强调资产质量管理是国际商业银行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要求。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经济下行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施加双重压力,体系内积淀的不良资产直接决定综合经营绩效,不良资产的有效化解成为商业银行业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不良资产存在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常态

依据资产质量的本质属性,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市场行情、生命周期、发展战略等不同资产质量也就有所不同,资产质量具有相对性、时效性与层次性。审视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发展态势,阶段性特点凸显,而且随着经济质态的变化,具备长期存在的可能性。第一,不良贷款生成率上升。经济增速放缓,前一期逾期贷款滞后效应显现,给商业银行带来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不良贷款生成率上升。

第二,资产生息能力下降。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加速金融脱媒,净利差明显收窄,商业银行建立在资产真实价值基础上的增值能力不足,资产利用成效不足。第三,不良贷款分布结构集中。金融新常态环境下,贷款增长稀释不良贷款的作用减弱,新增不良贷款机构呈现机构集聚、区域集结、行业集群、企业规模集中的特点。从机构分布看,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长期占比较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小幅增加,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虽下降但仍处于高位。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经济活跃、中小企业密集、外向型程度高、受经济结构调整和减速的冲击大,信贷风险集中。从行业分布看,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叠加,处于狭小市场或产业链条末端上的小企业新增不良贷款明显较高。

现有不良资产是市场化机制作用的产物

区别于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诱发,现实中的不良资产多是在非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由于体制、治理模式上的差异,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化对国有大型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经济体制、社会环境矛盾尚不突出,国有企业的经营亏损缺口多是由财政补贴填补,国有大型银行信贷投放在政策牵引定向增长,不良贷款高速增长的隐患早已埋下。第二阶段,开放后,经济体制转换和国有企业进程加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权下放,银行经营者普遍缺乏“硬约束”,原本由负担的巨额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直接转移到国有大型银行,沉重的历史包袱逼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长期以低成本信贷作为补偿,造成乱拆借、乱放款等非理性现象时有发生,干预下的大量非自愿性信贷投放使得不良贷款问题趋于严重。第三阶段,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不良贷款成为对商业银行的重点监管内容,信贷投放减缓的背后不良资产迅速暴露,且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第四阶段,2000年末实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交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同时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良资产增幅开始减缓,贷款投放低速回转。

证券化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有效方法

尽管通过重组与改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整个银行业体系内的不良贷款规模持续走高。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最市场化的有效手段:第一,不良资产证券化遵循市场化规则。因为不良资产在表现形式上已不能按原约定的方式产生现金流,在资产价值上最可能实现的现值低于取得的成本,只能按照市场规则将不良资产放置市场定价,资产卖方与投资者接受市场投资收益率,承担相应的风险,以此实现资产证券化。第二,不良资产证券化释放流动性。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内容的复杂性决定其不能再依据贷款合同约定偿还时间预算现金流,而是要依据合同项下的抵押物或可用于抵偿债务的其他资产的处置变现进行资产价值的评估,通过现金流重新配置提升证券信用级别,将资产按约定或处置收回的现金进行重新配置,增强资产流动性。第三,不良资产证券化长期可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以期间现金流为支撑,而是以长期收益与期间增值为支撑,通过特殊目的实体发行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达成证券化以满足偿付需要。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以空间换得时间,减轻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利于银行将存在损失可能且资本占用偏高的不良贷款置换到市场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散银行经营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

从监管层计划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指引出发,结合国外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明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理清证券化基础方案与交易结构,重点从资产构成、评估定价、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推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运作。(完)

已有人阅读 | 参考资料:《中小企业金融》

免责声明:本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站内提供的部分文章和图片资源或是网上搜集或是由网友提供, 若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权益,敬请来信来电通知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